“印泥未开出馋水,印泥一开香扑鼻。”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在《谢亲戚黄雀》中对印泥的赞誉。好的印泥,红而不躁、沉静雅致、细腻厚重,可以将篆刻作品的刀法展现得淋漓尽致、纤毫毕现,时间愈久,色泽愈显。而越是珍贵的印泥,越是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泼墨、挥毫、蘸泥、落印,正是那一抹看似不起眼的朱红,让无数历代书法名画有了温度,有了姓名。
传统印泥的典型代表之一便是江苏常州的龙泉印泥,它与浙江杭州的西泠(líng)印泥、福建漳州的八宝印泥称为中国印泥三大瑰宝,并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享誉华夏书画界。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龙泉印泥的制作工艺,感受蕴藏在那抹中国红背后的科学知识吧!
印泥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随着造纸技术的发展,魏晋时期逐渐有了印泥的雏形。到了元代,人们开始用油调和朱砂,之后逐渐发展,便成了我们今天所用的印泥。
龙泉印泥最早出现在清康熙年间,由常州秀才刘文高所制。为使印泥手艺能够流传,刘文高将自己制作龙泉印泥的印泥社建在常州,取名为“璟玉堂”龙泉印泥多少钱一盒,龙泉印泥当时已经属于印泥中的上品。
“冬不凝固,夏不走油,水浸不烂,火烧留痕”,这16个字便是对龙泉印泥独特之处最好的概括。龙泉印泥其色百年不褪,价格也是极为昂贵,可谓“一泥千金”。但制作者在这一方小小印泥中倾注的心血,却超黄金数倍。
首先是印泥中的“红”。和其他印泥一样,龙泉印泥的红主要源于朱砂,还要用上珍珠粉、藏红花、麝香、犀黄等十分珍贵的中药材。
其次是藕丝,龙泉印泥用的是荷梗里抽出来的丝。莲藕的丝是一种天然的植物纤维,主要是由多糖类物质和木质素组成,它具有良好的吸湿、抗霉等功能,这也是龙泉印泥能够“水浸不烂,火烧留痕”的重要原因。然而,5000千克的荷梗也仅仅能抽取125克的藕丝,整个抽丝过程只能靠纯手工完成,125克藕丝最多只够做10盒印泥。
最后是油料。龙泉印泥所使用的油料由蓖麻油、茶树油、菜籽油等混合而成,其中蓖麻油更是要经过6年的晾晒,这样调制出的油才可为佳品。龙泉印泥能具有“冬不凝固,夏不走油”的特性,也正是因为所用油料的珍贵。
步骤一:配料。将朱砂和珍珠粉、藏红花、麝香、犀黄等原料以特定的比例混合均匀。
步骤二:倒油。在混合好的原料中加入调配出的油,进行研磨、捶打、搅拌,直到混合均匀且拥有很好的黏稠度。
步骤三:加藕丝。将藕丝加入步骤二混合好的材料中,慢慢搅匀,成团后进行捶打,直至所有的材料融为一体。
步骤四:静置。将捣好的印泥称重,装入瓷缸中,将装入瓷缸的印泥表面拍平,静置半个月。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们独特的记忆,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如今,常州龙泉印泥已传承至第6代,朱红发亮、鲜艳夺目的印泥背后是文明的延续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