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10月17日讯 一纸墨香,是文人的追随。而墨出之地,却处处是黑的印迹。
如今,若要问漳州造墨处,唯是龙海九湖镇庵兜村的夫妻档作坊——48岁的吴俊雄带着妻子,造墨25年。小作坊虽藏身村落,但不曾被遗忘。
造墨的屋子,到处透着墨黑。椅子、手电筒、打火机,得仔细找,才隐约透出原色。
“乐乐,又滚黑了。”作坊门口,一条名叫乐乐的狗,15岁了。常年在炭灰里,雪白的毛俨然没了先前的样,变成了黑灰色。
不过,让吴俊雄夫妇俩发愁的是,工人时常请不到,“沾得满身黑,大家不爱干”。这些年,最长的一个待了1年,一般几个月就走了。最辛苦的环节是研磨,靠的是一台已过时的10年老机器。
29岁的贵州人王兰福,刚来不到2个月,很快就学会简单的工艺。“等过年后吧,那时工作好找,再看看。”
而装瓶、安盖、密封,是村里的3位老人在做。60岁的吴亚品,一个月能赚千把块,儿女都已成家,这钱能养活自己,计件收费,活不赶也不太辛苦,老人觉得知足。
临近中午12点,工人们停下手里的活,手上、腿上、脸上,都是黑。用上肥皂、洗洁精,洗了几遍,还是有洗不掉的黑痕。“每天洗澡要一个小时。”女主人黄女士说。
吴俊雄这手艺,是25年前在八宝印泥厂,跟着老组长学的。1997年,印泥厂停止生产墨汁,由吴俊雄承包经营文具店印泥多少钱,自办“龙海市九湖吴氏墨汁厂”。3年承包期满后,老吴继续自办厂。到了2010年,吴俊雄与龙文区“金光文具厂”合伙,并注册了“金光”商标。
和印泥厂销省外、接外单不同,现在主要销往省内各地。原材料从原先一吨的千元计,到现今的万元计,价格却没上涨多少。
48岁了,吴俊雄守候的,还不止墨汁,更有从祖辈传下的糨糊手艺。作坊里,一缸缸煮好待凉的糨糊,已有百年沉淀。(本网记者 郑娟娟 白志强 通讯员 郑德鸿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