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谚曰“一两印泥一两金”,好的印泥历来都是奢侈品,而“鲁庵印泥”则尤为贵重。昨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庵印泥”在京召开复出新闻发布会,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鲁庵印泥”第二代传人高式熊与第三代传人李耘萍等在会上展示最新制成的“鲁庵印泥”。
高式熊透露说,“鲁庵印泥”创始人张鲁庵去世前将“鲁庵印泥49号秘方”托付给他,叮嘱其将制作工艺传承下去。之后,高式熊怀揣秘方,跑了很多地方,希望找到支持单位,“但当时无人赏识”。2008年,经静安区文史馆的抢救、挖掘和申报,“鲁庵印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知消息后,高式熊捐献出了珍藏多年的配方,并收“文房四宝书画印泥艺术大师”李耘萍为徒,以期发扬光大曾风靡一时的“鲁庵印泥”。
在高式熊的指导与静安区文史馆的支持下,李耘萍经过5年试验后,于近日制作出了品质稳定的“鲁庵印泥”,并在昨天的发布会上予以展示,只见其色如红绸、质地柔软、细腻温润,印文沉静古雅,细微处清晰可见。高式熊评价道,经过比对,这块印泥的品质已十分接近张鲁庵所制的了。
要知道,即使是制这一小块印泥,所耗精力也不菲。李耘萍介绍说,原料虽只有朱砂、艾绒、蓖麻油,但要做出真正的‘鲁庵印泥’,用料十分讲究,工序也相当复杂:“比如抽艾绒用的艾草,必须产于福建漳州,光照、土壤、湿度都有一定要求,不然叶子里的纤维素不高,我们在上海种的就失败了。蓖麻油要在屋顶上晒三年,而且只能在大伏天晒,让它的密度普通印泥多少钱一盒、厚度和酸度都达到最好的水平。”由于原料稀少,基本一年只能制出一斤“鲁庵印泥”,“如艾草收成不好,可能一斤都做不出来。”
据了解,“复出”后的“鲁庵印泥”将赠予书画名家使用,“张鲁庵先生当年就是这样做的,我们要遵循这个传统。”高式熊说。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杜弘昨评价说,“鲁庵印泥”的复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不是将它放进保险箱里供起来,而是进行生产、研发,使其焕发新的生机。” 驻京见习记者陶禹舟 (本报北京今日电)
“鲁庵印泥”由张鲁庵创制于上世纪30年代,具有“鲜艳雅丽、质薄匀净、稠如面筋、状如丝绒、历久不变”的特点,颇受张大千、吴湖帆、陈巨来等书画名家和篆刻大家的青睐。1962年,张鲁庵逝世,此后会制作“鲁庵印泥”的人寥寥无几,这项制作工艺一度濒临失传。
农业部 转基因大豆央视 延安城管踩头民国建筑深夜被拆阿根廷城铁追尾女大学生跳水救人东莞垃圾村庄日本拍卖中国导弹残片神舟天宫手动对接习晤吴伯雄中国隐身轰炸机2013NBA总决赛默多克邓文迪离婚吴伯雄将会习神舟天宫交会对接叶海燕获释